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会现场
刘华东就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出要求
专家学者作报告
7月3日至4日,学校召开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副校长刘华东,各教学院(部)主管本科教学负责人、主管实验负责人、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负责人,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教务处相关人员等17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邀请山东大学张树永教授做题为“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全面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报告。介绍了山东大学网络课程在建立政策引导、加强使用培训、明确建设标准、加大技术支持、加强督促检查、注重典型示范、落实奖励引导等方面的建设经验。认为,课程建设水平不等于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改革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和素质养成”转变。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四个关键环节,即构建知识素质能力矩阵、确定知识层次和难度系数、加强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慕课背景下,要客观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在硬件条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真正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蒋有录教授做题为“油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报告。结合“油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过程,介绍了教学团队建设、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经验体会。指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课程建设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负责人要做好课程建设整体规划,舍得在教学上投入精力,带领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做好课程建设工作。
化学工程学院刘欣梅教授做题为“拓宽课程建设思路,构筑精品课程平台”的报告。分析了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介绍了学院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工作重点:一是纵横对比、明确差距,制定课程建设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二是秉承历史、持续改进,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三是做好课程网站、教材、数字化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建设;四是点面结合,长远规划,深化教学改革;五是加强校内、校际和校企交流;六是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
网络及教育技术中心陈勇主任做题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报告。结合国内外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势,分析了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网络覆盖、数据中心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录播教室建设和技术队伍支持情况等方面,介绍了我校信息化教学条件的现状,并从课程中心建设、网上实训平台建设、教室功能改造、教与学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的具体工作措施。
上海卓越电子集团总裁助理吕永光做题为“现代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学改革”的报告。卓越电子是一家致力于服务教育信息化的企业,已为国内多所高校提供了课程教学平台。报告结合现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等不同角度介绍了课程教学平台的基本功能,并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课程教学中心建设和应用案例。
机电工程学院张彦廷教授做题为“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发展”的报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专业坚持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按照“培养方向专通并举、课程设置基专结合、授课顺序连贯协调、整体布局核心辐射”的建设思路,围绕石油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工程等专业方向,着重在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理学院基础物理系刘冰主任做题为“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大学物理课程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指出,我校大学物理课程以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和颇具特色的精品课程为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针对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将继续完善大学物理分层分类教学体系,着重做好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演示实验室建设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军教授汇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性质、社会环境、学生认识和教师素质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重点和思路:一是优化教学内容,注重专题设计;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程实效性;三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四是改革考试方法,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五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学管理。
教务处冯其红处长总结上一学年本科教学工作,简要说明下一学年的主要工作,并重点对今后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和相关要求进行介绍。一年来,学校扎实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2013版本科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各项重点教学改革有序推进;二是“本科教学工程”成果丰硕,实现省级项目全命中和国家级项目全覆盖;三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召开“卓越计划”交流研讨暨工作推进会,首次组织校级研究性课程、青年教师、考试改革三类教改项目专项立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四是以学生动脑、动手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学生实践创新工作;五是教学管理运行更加优化,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六是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计划”、“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专题研修计划”两大计划,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日趋完善;七是通过“百所中学校长论坛”、中学生夏令营、建立优秀生源基地等措施,实现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下一学年,本科教学将重点围绕七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二是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本科专业整体水平;三是构建“大学生学业引导与支持计划”,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程支持;四是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五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六是发挥教改项目引导作用,切实推动本科教学工作;七是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关于今后的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将按照“整体规划、分类建设、示范带动”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课程教学中心为平台,以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抓好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三类课程建设,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刘华东指出,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单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负责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要注重更新理念、明确标准、突出特色、细化措施,考虑好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四个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学院、教学系要考虑好目标引领、政策支持、督导评价、全面覆盖四个问题,有效保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效果。
关于“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刘华东指出,办学定位的“三型”、培养目标的“三化”、教学方式的“三性”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既蕴含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又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构成我校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各院系、有关部门、广大教师要准确把握其主体思想和基本内涵,有效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并不断丰富和完善。
关于推进工作的基本策略,刘华东指出,推进工作要注重坚持“四化”:理论问题实践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合理问题合法化,目标问题持续化;要重视“三个转变”:由定性评价为主转向以定量评价为主,由自我评价为主转向以客观评价为主,由目标评价为主转向以过程评价为主。
刘华东还提出“大学的价值”、“大学教师的价值”、“大学的教学价值”三个思考问题。他认为,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推进、丰富知识和传承文化;大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基本功,培育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树立教学理念,形成教学学术;从本质上讲,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的,大学的教学也是学术活动,大学教师的教学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创造性与研究性的过程,教师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呈现等都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学术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