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荟萃学院)

教学周

《中国教育报》关注我校实践教学改革

发布者:单英晋作者:发布时间:2016-09-14浏览次数:692

【编者按】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正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9月12日,《中国教育报》“改革探索”版面大篇幅刊载我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经验和成果。文章以专业视角剖析了当前工程实践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普遍面临的难题,学校的探索和思考,改革举措和成效。“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学期起航之际,这篇报道既是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也将对其他工作的开展带来启示和动力。现全文转发如下:

聚焦“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系列报道⑤

井架旁的课堂一点儿也不“悬”

——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峰体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闻中心:刘积舜

8月21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14级的赵明超,和他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钻井”过程。在“钻井仿真实训操作平台”的大教室里,赵明超坐在操作台上,屏幕上钻井深度、速度、钻压等参数实时显示,他也精神高度紧张,生怕出现纰漏,“操作稍有不慎,在生产现场就是事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教室有两个不同:一是物理空间上的延伸,教室除了在教学楼里,还位于石油工业训练中心、油田现场、工厂装置旁,这里有石油工业生产中高度仿真模型,有“真刀真枪”的实际操作;二是思维空间的拓展,在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讨型教室、智慧型教室里,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优势使教学理论与实际无缝对接,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开放性学习模式,以“高峰体验”的形式激发创新“小宇宙”。

现实难题

学生依葫芦画瓢不屑动手

刘振东是中石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1级学生,他现在还清楚记得2002年到油田实习时的“尴尬”遭遇:“现场声音很大,工人师傅对着全专业几十人讲解,站在后面的同学根本听不清楚。”面对那些“大家伙”,面对到处是高温高压警示牌的设备,学生只能紧张地远远看几眼,“钻井平台甚至都上不了,实习也只能是走马观花”。

刘振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多年来我国工程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努力破解的难题。

“受企业生产安全、效益等因素制约,学生难进现场实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处长冯其红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出身,多年的从教经历让他对这种情况印象深刻,“石油工业具有不可视、高集成及高危险等特点,为了企业生产安全也为了学生自身安全,很多作业场所都禁止学生进入,动手操作更是没有可能。”

不仅如此,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振波说:“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误区:要么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过多传授一些空洞理论知识;要么过于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一次就业能力,培养出不少‘技术工人’。”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和模仿,导致自主设计与自主实验训练不足;受企业生产安全等因素制约,学生实习动手难,导致实习效果差;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系统训练;教学和科研资源整合、共享与开放不足,没有发挥最大效益……”针对前些年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刘华东指出了一系列问题。

冯其红用“不屑动手和不能动手”形象概括了问题的突出表现,“依葫芦画瓢式学习,很多学生不屑动手;石油工业生产现场安全和技术要求,学生不能真正动手。”

如何突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依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在生产现场和仿真环境下“高峰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空间突破

教室里有炼油厂的真家伙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向性信息传递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其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刘华东指出。

面对传统实践教学的弊端,中石大努力探索“高峰体验”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模式创新。学校自主研发了覆盖勘探、开发、炼化、储运和机电5大方向的工业仿真系统,53套仿真软件、876套仿真实验设备、96套剖视生产设备……每年有3600余名学生实际操作与生产设备同功能的模型。在高温高压设备前,学生学习过程充满了紧张感,但更多的是验证原理、探究未知后的幸福,学生每年“高峰体验”超过11万学时。

幸福的感觉并不只在课堂上,更在于未来的成长。“走出来才发现,在实践教学上学校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科廷大学,本科生是不允许独自进实验室的。”远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潘滨谈起专业实践一大堆感慨:“当时做‘测岩心的孔渗饱参数以及润湿性’实验时,不是验证而是探索设计。现在参与二氧化碳在页岩中的埋存研究,由于有了在国内的经验,很是得心应手。”

除了把生产现场的抽油机等搬到校园,放进教室,学校还依托校办企业建成独具优势的综合型实习基地。并在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及中原油田等石油石化企业建成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222个实习基地。

不仅如此,学校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深层变革,专项投资建成30间研讨型和交互型智慧教室,安排86门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点。

“理念的突破是关键,空间的突破是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才是目的。”冯其红说,把课堂摆在油田的抽油机旁,摆到化工厂的装置旁,目的不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是创新型人才。

回归创新本源

真问题是思与创最高境界

油田体验过、炼厂值过班、石油工业训练中心操作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012级学生王浩,获得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特等奖,他对“高峰体验”式实践教学深有感触:“知识不实践就很难发挥作用,实践对科研创新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王浩是中石大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教改探索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石油工业逐渐向海外、海洋及西部等复杂领域发展,能源资源危机深化,油气资源竞争形势激烈,对石油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工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一直是薄弱环节,这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学校石油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晓东说,在实践体验中探索学习让学生回归创新本源。

王振波则认为,深刻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应该有三种基本认识: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化为实践训练,工程背景不能简单化为工程场景,工程实践不能简单化为岗位实习。因此,未来应该以学生的创造性素养为工程人才的评价标准。

“可行的想法和实践环境是大学生探索创新的前提。”正在读研一的任金恒,在实践创新平台上研制的作品《城市供水终端止漏失水表》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他说:“‘高峰体验’的实践条件固然很重要,但学生如何有‘真问题’更重要。”

刘华东认为,“高峰体验”实践教学只是形式和方法,是探索并掌握真知的过程,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才是根本。他说,以课堂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可以分解为“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创”三境界:“学中做”是实践,“做中思”是体现学生自主和主体的过程,“思中创”才是最终目的。

▶ 校长观点

山红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激发创新“小宇宙”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创新教育的根本是素质教育,更关注的是培养能力与素质并重的人。做好创新教育的基础离不开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大学来说首先要解决实践教学问题。近年来学校萃取校训“惟真惟实”精神内涵,遵循实践育人规律,凝成“求真”实践育人理念,以实践教学“真知、真练、真用、真创”为内涵,按照“基础认知—工程训练—综合应用—探索创新”四个层次,系统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实验教学、模拟仿真、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四位一体资源平台,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探索真理、提升素养。

“求真”的育人理念下,“高峰体验”教学模式探索回归创新的本源,让学生在探索实验、逼真工程实践和探索性学习中激发原始创新的“小宇宙”。

阅读思考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满足及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在高温高压高危的石油工业现场或高仿真的模拟现场,大学生身临其境,用自己所学体验真实场景、验证知识和探索未知,不仅会有站在高山顶峰时的战栗和紧张,更带来了“山高人为峰”的欢愉和超然的满足,体味到知识和真理的美,也激发了勇攀科技高峰的活力和动力。“高峰体验”实施在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尝试。

  相关链接:

【中国教育报】井架旁的课堂一点儿也不“悬”——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峰体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